Oct 5, 2016
近几年,我的脸皮似乎越来越厚了。例如,明知自己是唯一没提前做好功课的人,却硬要在听不懂术语时打断、提问,这是我过去绝不好意思做的。又如,明知自己语言文学差、视野局限、造诣不深,却还蹦出来写博客,班门弄斧,请人笑话,这也超出了我过去的想象。
哪里变了?是因为水平提高到了自信不会贻笑大方的程度吗?不,还是自知的。对于自己的短处变迟钝了吗?不,还是敏锐的。不知羞耻了吗?不,还是难为情的。那脸皮怎么会变厚?
要分场合来看。
学术方面,我崇尚的东西好像变了:过去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专家为目标,现在练习使用的是固有的创造力。
这新的追求让我的心态也随之改变。过去展现的是对已有结论的记忆量和理解程度,现在秀的是随机应变时的慎密性。过去最怕创新题——连标准答案都没有,怎么知道正误,怎么“学”会思考这些题呢?现在反而最轻松的是创新题——正因为没有标准答案,所以只要答了就不算错,也无需事先积累,只要临场胡诌就可以体验到思考的乐趣。这些变化大概是由于读PhD以来,逐渐放下了以往的思维惯性,不再限于吸收前人的结论,而培养出了一丁点儿创新的苗头。
如此看来,“班门弄斧”也许对人类有益。新手虽然学识少,但也可以创造价值。前几天机缘巧合,听到一个有趣的现象:Perceptual narrowing,说婴幼儿成长时也在丧失能力。例如,他们本可以分辨外语中相似的发音、区分猩猩的脸和表情,但随着成长,一方面学会了在熟悉的环境中生活,另一方面也逐渐不再去识别外语发音和猩猩脸呈现的信息了[1][2][3]。由此联想到,学识更浅的人也许有时观察力更强,能作出无法替代的贡献。于是,我们或许可以把“班门弄斧”改作中性或褒义理解。
顺着这个思路看,现在我写博客,虽如井底之蛙,但说不定也有那么一点意义呢?在“专家”讨论时除了敢打断、提问,偶尔还敢提出简陋的观点了,这在学术方面其实应该有一些底气。当然,该积累的学识还是应该积累,省一些弯路。
社交方面,我的胆子也变大了,因为意识到以下几点:
所以,现在我把琐碎的想法写出来分享,占便宜似地把自己包装得有趣,实在有点儿张扬,我虽不想接受,但也不得不承认。在讨论时不懂装懂,也是占便宜似地让围观群众误以为我在领导话语权,而让那些真正的(知道我是外行的)专家对我的印象从“胆怯”变成“自信”。
这变化是好是坏呢?应不应该“顺其自然”地继续变下去呢?终究还是想不清楚,恐怕也只能顺其自然了。
[1] Pons, F., Lewkowicz, D. J., Soto-Faraco, S., & Sebastián-Gallés, N. (2009). Narrowing of intersensory speech perception in infancy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, 106(26), 10598–602.
[2] Pascalis, O., de Haan, M., & Nelson, C. A. (2002). Is Face Processing Species-Specific During the First Year of Life? Science, 296(5571).
[3] Lewkowicz, D. J., & Ghazanfar, A. A. (2009). The emergence of multisensory systems through perceptual narrowing.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, 13(11), 470–478.
For now, please visit my old website to join the discussion.